網頁

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

電影裡的世界



以影評人的批判角度看電影,你總會找出犯駁的地方,無論A級大片、小品電影、走藝術路線的電影,都讓影評人批評這批評那,結果幾乎所有電影被批評得體無完膚。電影是講故事的,聽故事不要駁故事,總不能以絕對合情合理的角度去透視電影裡的故事。事實上,人生是曲折離奇,耐人尋味,光怪陸離,甚麼事也可能會發生。我們可以用欣賞的眼光看電影,以感性的思維去理解故事,你會發覺原來電影裡的世界真的是多姿多采,讓我們盡情欣賞電影,而不是批評電影吧!人人都會選擇觀賞荷李活大片,但我會在這裡介紹一些不起眼、較低調或易被觀眾遺忘的電影。

我接觸電影始於嬰兒時期,當時約為1969年,約兩三歲的我在當時家住九龍大坑西木屋區,每天早上,媽媽外出買菜時將我托付鄰居照顧,鄰居大嬸每星期總有兩三天到附近的「南昌戲院」看早場電影,就是這樣,我被大人抱在膝上,坐在四周漆黑的環境裡,看著螢幕上不斷變化的光影,聽著不知從何而來的聲音對白和音樂配樂,首次接觸電影。我總是很安靜很乖巧,雖然不知在播著甚麼光與聲,完全留不下任何記憶。直至三歲的時候搬屋,我再沒有見過鄰居大嬸,連她的容貌也消失在腦海裡,但我仍感謝這一位啟蒙大師。

再一次到戲院看電影的時候已是十年後,電影工業已突飛猛進,那一年暑假我蓄了點零用錢,與同學一起看了一套鐵金剛電影,開心極了,晚上睡不著。此後,當我有錢的時候便流連戲院,或與同學結伴或獨自看電影。光顧最多的是新蒲崗「麗宮戲院」,因為專播二輪西片,價錢半價,還有分超等、頭等、後座、中座和前座級別,荷李活的A級西片都不時重播,每星期亦會換另一套二輪電影。

之後,家家戶戶都添置錄影機,錄播大卡式帶的那種,看電影的習慣由戲院搬到家中,當時大小商場街舖開了不少錄影帶租借店,最大型的連鎖店非「百事達」莫屬。加上明珠930時段播放舊西片,我例必按時預錄,留待日後欣賞,可恨的是每十五分鐘播廣告,但又可幸的是錄影機有快速前進掣。

八十年代是港產片在黃金時期,直至九十年代中段也輕易過千萬票房。荷李活隨著電腦科技的發達,電影工業屢創奇蹟。我看的電影愈來愈多,為了保存記憶,我將電影的戲名寫在一本筆記簿上,筆記分為兩部份,分為西片和港產片,數量一半一半。隨著歲月的增長,戲名漸多,看電影的興趣也愈來愈濃。

錄影帶年代之後便是LD鐳射影碟的年代,影碟租借店的錄影帶變成12吋大的銀色影碟,摧帶並不方便,但畫質大大提高。家家戶戶只好購買LD機,當時並不便宜,我買的時候是$5000左右(1993)LD的缺點是容量不高,一套電影要分兩面,長的電影有時要三面或甚至四面,故播放至中段時須要暫停轉Side或換碟。由於市民看電影的習慣由戲院搬到自己的家中,九十年代末期的電影票房開始下滑,再加上後來的盜版活動,電影票房更是雪上加霜,但我覺得下跌的只是票房而並非電影本身,出色的電影一套接一套而來。

香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出現了莫名奇妙的倒退現像,就是5VCD的出現,畫質比LD明顯倒退,但居然可以長時間生存,家家戶戶又只好換上VCD機,但VCD機的價錢卻便宜得很,由最初$1000多元下跌到$100多元,可能機件普及,VCD反而有活下去的理由。翻版VCD也應運而生,除了碟copy碟的翻版外,更有現場劇院版,畫面隅然出現觀眾的人頭和粗口,真是笑得噴飯。還記得$1003隻到$100710隻的叫賣境況,確實養活了不少古惑仔。

提到古惑仔,不得不說網絡界的傳奇人物「古惑天王」,盜版活動由街舖搬到家中的電腦,用戶可以BT下載電影,「古惑天王」有求必應,上載BT種子,供人無限互相轉載。「古惑天王」一舉成名,結果卻換來牢獄之災,但他從來沒有收過你我他一分一毫金錢,他所做的只是與民同樂吧。

與此同時,有線電視的發展令觀眾更易觀賞電影,「有線電影」與「Now TV」闖入家中,其電影台的中西日韓猛片24小時不停重播,連每15分鐘要播的廣告也飛走,安坐家中看電影便一氣呵成了。雖然播的是二輪電影,但好戲不分新與舊,好戲就是好戲。

上世紀末,繼VCD後,DVD誕生了,畫質再次提升,家家戶戶不得不換上新影碟機,當時我以為畫面已到了完美的境界,誰不知還有後來居上者。DVD容量更達到4.7GB,時間較長的西片才需分兩隻碟存放。

踏入千禧年後,科技不會停下腳步。DVD漸漸面對被淘汰的局面,此時出現兩種格式不同的影碟的爭持局面,即BD碟與HD-DVD碟,電視影碟踏入「高清年代」,兩雄爭持不到兩年,終於有了統一的結果,BD碟即藍光碟稱霸,結束了HD-DVD短暫的生命。

近數年,隨著高速網絡和Wi-Fi的普及,家家戶戶可任意登入那些不知是合法還是非法的大陸電影網,直接觀看或下載各類電影,市場更出現國產「網絡播放機」如「小米盒子」,接駁Wi-Fi到大陸電影網站,再輸出到高清電影機,觀眾可即時觀賞萬千套新舊電影。人們看電影的習慣早已由劇院搬到家中電視機或電腦,時代的巨輪推動科技日行千里,我看電影的數量不斷上升。

香港以往曾出版一本電影雜誌,名叫「電影雙週刊」,介紹了很多中西猛片的資料及電影明星的動向,但好境不常,「電影雙週刊」終於因賺不到錢而停刊,香港從此少了一批有心電影人。幸好祖國人多勢眾,大陸出版的數本電影雜誌也蠻不錯,如「看電影」、「DVD導刊」等,介紹不少主流電影及較欠知名度的電影。

人年紀漸老,記憶也開始模糊,一些看過的電影漸漸忘記,我曾說過我有一本筆記簿,記錄了我看過的電影片名,自1997年開始,我將片名輸入在Excel檔案,存放在電腦,免得失去那殘舊筆記簿。從互聯網中著名網站「IMDb」,可查得電影的英語片名、年份、演員名單、幕後製作人員、電影製作公司等等資料,互聯網真是偉大的發明,最重要的是你只須繳付上網費,你之後登入的任何網站也不須要繳費,幾乎所有網站的資料是任意觀看。透過互聯網查核資料後,我將看過的電影分門別類,包括喜劇、恐怖、科幻、愛情、動作、驚悚、傳記、劇情、奇幻、戰爭、歷險、溫情、體育、歌舞等,甚至有卡通片。我發覺只要是好電影,不論是何類型,也值得花時間看,因為看電影既是興趣,也是享受。直止2013年,我看過了約2800部西片(包括日韓泰電影)1100部華語片(當中以港產片佔大多數)。我想,我會一直觀賞下去,直至生命結束的一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